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是什麼意思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是什麼意思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的意思是:樹林深幽,野鹿時隱時現。正午靜寂,鐘聲卻未聽到。

樹深:樹叢深處。時:偶爾、有時。這句話出自於:唐代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這句話描寫的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

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⑴

犬吠水聲中⑵,桃花帶露濃⑶。

樹深時見鹿⑷,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⑸,飛泉掛碧峯。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⑹。

註釋: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⑷樹深:樹叢深處。時:偶爾、有時。

⑸青靄:青色的雲氣。

⑹倚:靠。

譯文:

水流清澈,迴盪隱約犬吠;桃花繁盛,滿帶濃豔露水。

樹林深幽,野鹿時隱時現。正午靜寂,鐘聲卻未聽到。

野竹分開青霧直穿藍天,飛瀑掛在碧綠山峯之上。

無人明知道士去處。只好依仗古鬆,排遣萬端愁思。

作品介紹: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着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蓋是時所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