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從哪裏走到哪裏

走西口是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走西口是從哪裏走到哪裏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

民間所説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



走西口是從哪裏走到哪裏

走西口是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

民間所説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

走西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哪裏走到哪裏?

從一些經典的影視劇或者歌曲中,我們能聽到“走西口”這個詞,這其實指的是中國近代人口的遷徙。這種遷徙最早開始於明朝中期,直到民國初年,在這400多年裏,一直都有走西口這樣的人口移動。為了謀求生路,山西人走出關外,“走西口”整個過程一般指的是從山西的河曲到現在的包頭,河套等地區。

一、西口的地理位置

在狹義上,“西口”指的是長城北的口外,一般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和河北獨石口。後來它又有了廣泛含義,地方擴大到了陝西北部的神木口和河北北部的張家口,還有現在的呼和浩特市。殺虎口又被稱為殺胡口和殺胡堡,它是明朝時期的長城要塞之一。起初,長城內部和邊塞的關係十分緊張,但是在隆慶和議之後,明朝開設互市,殺虎口就成了貿易往來的平台,成了西北商道的交通樞紐。這個位於山西朔州右玉縣的殺虎口,不僅能夠通向蒙古,還能通向俄羅斯。走出這“西口”之一的殺虎口,山西的商人們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這也是走西口的目的。

二、走西口的社會價值

山西因為氣候乾燥,頻繁發生災害以及土地貧瘠,百姓的生活普遍十分困苦。在清朝光緒三年到五年,山西的大旱更是讓百姓連耕種也無法維持,在這惡劣的環境逼迫下,越來越多的百姓離開自己的故鄉走出西口,只為謀求一條生路。走出西口的百姓,艱難開拓,創造自己的基業,帶動了北部經濟的繁榮。除此之外,人口的遷徙還加速了文化的傳播。加強了兩地的聯繫,增進了內蒙古和漢族之間的感情。走西口也就成為了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走西口的百姓是因為生活所迫,現在來看,走西口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繁榮,但是在當時,背井離鄉的人們內心卻是充滿愁苦的。我們可以通過影視劇和歌曲去感受在那段時間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走西口這一歷史事件指的是從山西到哪兒?

從山西中部、北部出發,一條路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路向東,過大同、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題主所説走西口應該是第一條線路。西口泛指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人們背井離鄉的目的就是解決温飽問題,所以叫走西口。

殺虎口原名殺胡口,在山西右玉縣。其地勢險要,是一個天然關口。胡的本意就不多做解釋,但為緩和矛盾後來改名叫殺虎口。

走西口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原因是山西部分地區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無數山西人、陝西人背井離鄉,加快了與蒙古草原的各項交流,帶動這一地區的發展。

歡迎打開 歷史 寶藏,一起來讀山西那些事兒。 (約400字,閲讀需2分)

一曲走西口,讓我們憶起一段特殊的 歷史 。

在 晉北、陝北 地區,夫妻之間和戀人之間,多以哥哥妹妹相稱。

這首名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對哥哥一聲聲、一句句的叮囑裏,浸透着女子對丈夫和戀人離家遠行“走西口”的無盡關懷與悲苦。

特別是經由陝北姑娘王二妮的真情演繹,這首悠遠悲愴的《走西口》更成為特有的文化記憶,表達出晉陝民眾對艱辛生活的深深傾訴。

什麼是“西口”?

在傳統時代,中原王朝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多在北方長城險要地點設置防衞要塞。特別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後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重鎮,而“口”則專指長城沿線的關口。藉助於軍事關口,明清以來很多關口逐漸演化為貿易場所,如張家口、喜峯口、古北口、殺虎口等。

歷史 上的“走西口”,是中國移民史上有着重大影響的人口遷徙過程。

明清的長城之內民眾之所以要“走西口”,跑到關外不適宜農耕之地求生,主要是為了逃避關內的天災,如旱災等。除此之外還有山陝商人,不畏嚴寒酷暑,行走於長城內外。

就性質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時期長城以內 晉北、 陝北地區的勞動人民到長城以外謀生的 社會 活動,也是成千上萬口內百姓湧入今天內蒙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動。同時,“走西口”也是明清以來逐漸孕育的一種經濟現象,一種移民文化現象。

歷史 上的走西囗是指山東,山西和河北以及華北平原的人口大遷移,而西囗是指河北的張家口。古時通常人們説口裏口外,而口外就是指山西至內蒙古一路向西直到河西走廊,再向西就是新疆地區,還有一部分人到甘肅和陝西定居。

古時到民國時期都有人走西口,所以走西口的人非常的艱苦,一路向西。大部分人在內蒙就定居下來,再向西就是現在的新疆。而走新疆要走十八站沙漠戈壁灘,極為艱苦,聽説要是幾個人上新疆你如不隨鴕隊的話。是很難到達新疆的,通常人們送別在陽關。有詩説: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人説:過了嘉峪關,兩眼淚汪汪或者説眼淚擦不幹。歌詞中唱到: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淚花流。不見哥哥我心憂愁等等,讓人着實辛酸流淚。本人觀點,謝謝閲讀。

西口就是山西殺虎口。在今天右玉縣右衞鎮的西北角,出了殺虎口就是內蒙了。前些日子因為培訓的因素去這裏看了一下,塞北高原,神清氣爽。 1、右衞鎮的由來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這裏設置大同右衞。後來隨着邊防線南遷,玉林衞就遷移到這裏,兩個衞在一塊,為了方便就合稱 右玉林衞。

(明代大同鎮)

在明朝滅亡後,到了清朝軍户開始一體納税。到了雍正時期,直接廢衞為縣,右玉林衞就改為了右衞縣。

(右衞鎮)

在70年代,因為風沙的緣故,縣城南遷。上次去了這裏,發現在土城內,還有農田,都沒有明代繁華。

2、殺虎口

在邊防線上,“虜”“魯”一般都會改成“魯”,“胡”一般會改為“虎”。

殺胡口最初是見證遊牧與農耕民族廝殺的地方。在隆慶議和後,這裏成為邊境互市的場所,“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殺虎口)

到了康熙年間,因為族羣因素,這裏改為了“殺虎口”。

3、走西口

山西整體而言土地貧瘠,在煤炭沒法大規模外運的年代,只能因地制宜,就近取材,開啟對草原的貿易。殺虎口是山西內地距離綏遠最近的路,自然比較繁華。

(殺虎口長城)

在今天,學界對此也有很多研究。

(殺虎口關)

隨着高速、高鐵的開通,殺虎口在今天的地位下降。整體而言比較蒼涼,登高有種悲秋風的感覺。

這一首《走西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晉商數百年的悲涼和希望。

狹義的西口是山西右玉縣的殺虎口,是晉商與蒙古貿易的交通關口。

1,明代的西口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把長城外的玉林衞併入大同右衞,改稱右玉林衞,屬大同府。清朝時改稱右玉縣。

為了防禦韃靼和瓦剌的南下,明朝修建長城,分設九邊重鎮,在長城的關隘設置城口。

正統三年(1438年),置大同互市口,殺胡堡互市口。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因為忌諱而改成殺虎口。

但因為與蒙古的關係時好時壞,這些互市口也經常關閉。

隆慶和議開始於隆慶四年(1570年),到隆慶五年,明朝給韃靼俺答汗封王號,開闢十一個長城口通商互市。史稱俺答封貢。

隆慶和議之後,明朝與蒙古互市,設有多個互市口。

狹義的走西口,就是指經過殺虎口到蒙古進行商貿活動。

蒙古向內地輸入牛羊駝馬和皮革,內地向蒙古輸的商品就是五花八門了,比如布匹、絲綢、棉花、糧食、鹽、糖、果等等。

2,清代的走西口

康熙、乾隆年間相繼擊敗、消滅準格爾汗國,清朝最終統一了蒙古草原。

內地與蒙古連為一體,雙方的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

晉商把大同東邊的張家口稱為東口,大同西邊右玉縣的殺虎口稱為西口。

廣義上來説,大同以西的長城關口都可叫西口。

走西口的路線主要有四條:

1)從殺虎口,經過土默特,沿黃河向西到包頭;

2)從陝北經榆林,過鄂爾多斯到包頭;

3)從寧夏到包頭或鄂爾多斯;

4)從張家口,經過土默特,沿黃河向西到包頭,這一條路線稱為走東口。

這幾條路線的總彙集點是包頭。

3,晉商的崛起

清朝時期晉商與蒙古的貿易,產生了大盛魁、喬家等著名的晉商。

明清時期,黃土高原的環境惡化,幾乎沒有森林覆蓋,荒漠化嚴重。再加上明末小冰河的影響,山西農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走西口,出去打工經商。

清朝康乾時期,人口激增,造成了山西巨大的人口壓力,部分人口向內蒙遷徙。

擊敗準格爾汗國後,清朝積極鼓勵向內蒙古移民、放牧開墾。

在清朝時期,晉商通過蒙古貿易發展了起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説。 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走西口是從山西到內蒙,包頭一帶作買賣掙錢養家胡口。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個個辛酸淚。走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災民一路北上,途經右玉縣的“殺虎口“一路到內蒙古和河北省壩上地區,主要分佈區域是包頭,土左,土右旗,達茂,四子王旗,烏蘭察布的察右前,後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區。河北省壩上地區主要指張家口地區的尚義,沽源,張北,康保一帶,俗稱壩上高原。因這裏多是草原 ,且地廣人稀,適合逃難的人開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地山西的居民與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居民。走西口是一部苦難史,與二人台的形成和發展分不開的。二人台現在主要分佈在晉冀蒙陝四省交界地 ,輻射人口3000萬,是二人台的發源地和拓展地 。二人台 屬地方性劇種 ,以方言為主,這幾個地方方言基本一致 ,走西口的過程 也就是這四個省居民交互融合的過程。

《走西口》的時間從光緒年間開始,但時間主要在民國初年,也與張庫大道的貿易發展有關,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於生計,與駝隊為伍,離家別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來,一部分勉強餬口,過着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這是廣義的走西口。也有以張家口之分一説,俗稱“出口外”,壩下和山西的逃難人羣 紛紛離家到壩上地區謀生,開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的故鄉康巴諾兒草原,這裏匯聚的人口正是走西口來的人口。具體地説,我的爺爺,姥爺分別來源於壩下萬全地區,我們這裏的爺爺輩多數來自於山西天鎮,渾源、靈丘等地,典型的是二號卜鄉西土城現有居民,來於民國初年成分以上四省十三縣。這裏正是走西口來的人的目的地或棲息地,多數人的老家還在山西或口裏,直到現在還和老家的親人互通有無 有的走口的山西老人還健在。所以這裏的人常唱二人台,也被稱為二人台的故鄉。

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這些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人口遷徙移動的現象。其中,走西口是清代以來陝西、山西人遷徙到西口地區謀生的代名詞。

西口最初是指大同以西的殺虎口,後來變為以歸化城為中心的綏遠地區。

在清朝以前,這裏都是蒙古遊牧民的地盤。在清朝以後,山西、陝西等地的漢民,來到此地傭耕、貿易和定居,使得原本的遊牧 社會 ,逐漸演變成半農半牧 社會 ,甚至在有些地區,例如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右翼、鄂爾多斯南部地區,幾乎都成為了農業的世界。

隨着人口組成的調整,原本以蒙古盟旗為主的口外行政建制,逐漸演變為旗廳並存、蒙漢分治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走西口也催生了一些文化的現象。清代以來,民間湧現出大量歌頌走西口的歌謠、故事。例如:

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當時的生計艱難是迫使老百姓走西口的原因,西口以外的世界已經成為擁有好收成的樂土。

以上就是走西口的 歷史 簡介。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 歷史 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羣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們要尊重史實,既是對 歷史 的負責,也是對後人的負責。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休養髮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鋭,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 社會 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佔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遊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説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滷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裏,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從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線圖看,山西人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路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路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説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 歷史 。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區,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着“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的內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 社會 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 社會 。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佔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説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真正的走西口就是從河曲縣的水旱碼頭西口古渡到內蒙,殺虎口出關的只是右玉縣一帶的當人,經大同縣張家口出關的人主要還是大同縣本地人,通過河曲縣水旱碼頭西口古出的人有,河曲縣,偏關縣,保德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寧武縣,原平縣,忻州,一直到太原,晉中,呂梁等地都走河曲西口古渡去內蒙的,

走西口這一歷史事件到底指的是從山西到哪兒?

走西口是從山西的中部出發,一直向西最終停留在新疆和烏里雅蘇台等地區。

1、走西口主要是為了增大貿易途徑,使經濟更加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走西口大多數是説山西人脱離自己的故鄉,經過殺虎口,然後到達西邊更遠的地方去進行貿易。如果説能夠成功,那麼就能夠在當地成為人上人,如果失敗很有可能就會有性命之憂。所以説走西口雖然説是風靡一時,但其中所包含的風險也是相當大的,對於走西口的人來講,不僅要有經商的頭腦,而且要有面對強敵,無所畏懼的勇氣。

2、在古代新疆和烏里雅蘇台等地區,是我國對外出口貿易的主要途徑。眾所周知張騫出使西域就是經過了這這條古道,這就是張騫冒着生命危險所打造出來的絲綢之路,雖然説絲綢之路的道路上艱難險阻數不勝數,但是能夠增加人們對於外界的認識,並且能夠給予自己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所以説在走西口的道路中,有許多的年輕人不滿於現狀,決定嘗試着要去外邊闖一闖,憑藉着自己的雙手闖出一片天涯,因此走西口也就在當地風靡起來。

3、其實在走西口的背景之下存在的是饑荒。只有人們在吃不下去飯的時候才會選擇走西口,因為在走西口的道路上非常的艱難,不僅有的時候會發現有馬賊的出沒,而且在走西口的道路上虎蛇巨多,稍不留神就會被這些牲畜所攻擊,從而有着性命之憂。所以説走西口其實是被逼出來的,如果衣食無憂,誰又願意去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呢?

綜上所説,走西口一般是從山西的中部或北部出發經過大同,越過中國的國界到內蒙和新疆等地進行貿易交往。

走西口是從哪走到哪,什麼是西口

在清代,走西口的晉商開闢了一條以山西、河北為樞紐,北越長城,橫貫蒙古戈壁沙漠,到庫倫,再至恰克圖,進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亞,又達歐洲彼得堡、莫斯科的國際商路。“走西口”的具體含義如下。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民間所説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現在雖然眾説紛紜,但這兩條路線是沒錯的,無論哪一條路線,最終都是為了走進大漠草原,要經過一個個的關口要塞,所以大漠草原也被泛稱為“塞外、口外”,因為主要是往西部謀生(那裏人口稀少,又多商路),所以才説走西口。來源:科學導報·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