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公車上書

為什麼叫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原指入京請願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康有為的做法就屬於上書,所以就叫做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事件。這個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也被認為是中國羣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從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地位。

公車:

在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徵召的官署名,後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幹奏牘。”公車上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政事。

公車上書的歷史典故:

《史記·滑稽列傳》載:漢武帝時,齊地人東方朔喜歡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他廣泛地閲讀了諸子百家的書,因此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他到長安後,到公車府給皇帝上書,共用三千個木簡。公車府派兩個人一起來抬他的奏章,才勉強抬得起來。武帝花了兩個月才讀完東方朔的奏章,讀完後龍心大悦,下令任命東方朔為郎官。後來,公車上書”這一典故,用來指向帝王上書,以求得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