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觀後感

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是其強大內在力量的延伸。作為最早進入現代社會的英國,它自稱為“日不落帝國”。我認為,英國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環境發展成熟的必然結果。在開闢新航路後,英國利用其自身的地理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並且注重發展海軍,奪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大國崛起觀後感

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地幾乎已遍佈所有大陸板塊,統治着當時世界上三億多的人口。可惜,後來殖民地紛紛獨立,以致於英國受到了一些打擊,失去了昔日榮光。

丘吉爾曾説過:“大英帝國即時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由此看出,英國對科學的尊重以及對培養人才的重視,使得英國成為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在工業革命上取得許多優秀成果,以此為英國崛起打好了基礎。

而美國於1876年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以此來慶祝其獨立100週年。當時,清政府派出了展覽團,他們展出的是小腳繡花鞋及純銀打製的器具,而西歐國家展出的卻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科技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英國展出的是蒸汽機車,美國展出了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的是加工槍炮的精密機牀。這就是當時的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差距啊!

儘管現在的中國向西方學習了許多的高新科技,並因此取得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但是,現在的中國只是在複製,模仿,而非創造!這樣的中國,註定是會落後於那些積極創新科技的國家。我覺得,我國只有重視教育,善於借鑑別國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與生活水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當“中國製造”成功轉化為“中國創造”時,就是趕超它們的有利條件。我相信,中國會靠自己變得更強大!



《大國崛起》的觀後感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大家讀了之後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是大國崛起觀後感,歡迎參考閲讀!

大國崛起觀後感1

葡萄牙跟西班牙,考航海瞭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崙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峯。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後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麼是大國?敢於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跟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説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又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裏是一個奇蹟,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跟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蹟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着。

大國崛起觀後感2

這個禮拜,看完了《大國崛起》。這部長達12集的紀錄片,我覺得是央視近年來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氣宏偉,尤其是它的音樂跟動畫製作水平,感覺很像美國大片了。影片中對各國發展分析的也不錯,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歷史老師,讓我很好的回顧了一下高中的歷史,(哈哈,雖然高中歷史學的也還是不錯的)更加寬廣的開拓了我的視野。

玩過《大航海時代四》的朋友應該對大國崛起的一些國家跟城市都不會陌生吧,這也是我對這部影片非常有興趣的一個支點。影片中那唯美的畫面、宏偉的帆船、感人的音樂,感覺跟遊戲如出一轍。這的確是一款讓人很長見識的遊戲。

不想過多的評論,每個人看完《大國崛起》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網上的評論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見地多了。影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兩個國家:荷蘭跟美國。

也許是因為高中歷史課本對荷蘭這個國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覺看荷蘭的強國曆史是特別新鮮。另外荷蘭也是本人特別嚮往的國家:鬱金香,風車,海道,港口,當然還有那別樣的文化跟歷史。荷蘭的發展跟其它國家不同,它沒有依靠過多的'武力掠奪,而是依靠自由貿易跟制度創新不斷使自己的工商業得到發展。小小的荷蘭,卻誕生了許多第一個出現在世界上的機構。荷蘭人口不多,卻享有海上馬車伕的美譽。荷蘭,還成為第一個侵略我們國家的西方大國。這個國家,不可小覷。

美國,正如影片中的標題--新國新夢,很喜歡這種充滿夢想,自由開拓的感覺。美國人的歷史就是移民的歷史,就是各國精英尋夢的歷史。還有一點是美國曆史上,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總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讓這個國家沒有走太多的彎路。我想,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開的。

末了,從大國崛起想到個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鑑意義的,一個人進行新的嘗試、產生新的觀念,擁有新的視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國崛起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國崛起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國崛起觀後感1

通過觀看《大國崛起》它講述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衰落與崛起。一個曾經多次遭受分裂的國家,一個曾經給全世界帶來最大的災難的國家,一個擺脱了全部歷史的不幸重新進入歐洲,融入世界,併成為第三大經濟強國的國家,很讓人敬佩和尊敬。

經歷了多次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德國,以其無限的魅力影響着整個歐洲大陸以及全世界。相信許多看過大國崛起的人都會對德國這個充滿傳奇的國家印象深刻,不僅僅是感歎它的強大,更是因為它對待以前過錯的態度。聯繫到當前中日關係緊張的時刻,更是發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國崛起中,德國的主題是“帝國春秋”,作為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它飽受古典音樂的滋潤,散發着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輝。統一和強大一直是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跌宕坎坷的命運不斷考驗着德意志人。勃蘭登堡國門上的和平女神是德意志神聖的象徵,200年前,當法國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時,和平女神被當作戰利品運到了法國,屈辱降臨。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稱為歐洲走廊的主戰場,飽受周圍列國的侵犯,德意志人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1648年,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分裂狀態。席勒曾感歎道:德意志,它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塊土地了;他的朋友歌德也曾歎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土地使我們相信地指出,

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紀,統一和自由這一主題一直貫穿着整個德國,1814年,隨着拿破崙的戰敗,法國交回和平女神,可它卻要再次面對着一個分裂的德意志。可值得慶幸的是,法國大革命統一、自由的思想使人們從禁錮了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來,光明的曙光迎面撲來。從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先進行經濟上的聯盟再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到1834年德意志關税同盟的建立,19世紀中期,德意志的工業總產量已經位居歐洲第三。經濟實力的增長,給德意志帶來了飛速的發展。1871年,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上台,不斷增加的軍隊力量使德意志成為“和平時期的兵營”,俾斯麥以其獨特的外交政策,為德國爭取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他認為:沒有任何國家不結盟,也沒有任何國家不會成為本國的敵人,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德意志在法國的王宮中宣佈了它的誕生,一個全新的德國正在走來。俾斯麥當政期間,還重視國民教育的培養,建立教育和科研並存的現代大學,大學教授中就有29位獲得過諾貝爾獎,智力成為了德國發展的重要資源。也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展開,1913年,德國經濟躍居世紀第二,經濟的發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謀求更大的利益,於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戰爭摧毀了世界,同時也摧毀了德國,德國再次一分為二,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 前,紀念為二戰付出慘痛代價的猶太人。那天,勃蘭特做出了一個讓世界震驚不已的動作,他面對死者墓碑,跪倒在地,誠心懺悔。可以毫不猶豫的説:德國面對二戰的態度與日本大不相同,他們不僅沒有迴避,而是勇敢的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這讓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國,甚者對德國更加尊敬。經過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德國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國重新統一了。德國憑藉自身不斷的發展,成為了繼美國、日本之後的第三大強國,作為歐盟主要的成員國,它更是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

作為後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很久,戰爭恍惚離我們很遠,可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傷痛,更多的是我們對世界和平的態度,我們不能去糾結歷史的對錯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一段歷史的大悲大喜總是發人深省,面對過往,我們不斷感慨。在振興祖國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的我未來還很長,中國要強大,要自強,要靠我們不斷奮鬥。歷史給我們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的硬道理不是空談,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在不斷的發展中屹立於世界強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2

《大國崛起》這部歷史紀錄片用短短的12集將9個世界性大國曆的興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或者説,是過去人類500年的一個發展歷程的一個微縮,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過去的500年是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500年,人類是從陸地向海洋發展,然後開始征服天空,再向太空發展。誠然,所有的壯舉是世界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感覺這部歷史紀錄片拍得很好,文字解説非常精準且耐心尋味。不過,更讓人值得稱道的是,以前很多紀錄片在談到發達國家的時候都是用侵略、掠奪這樣的詞語,不過這次的紀錄片是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其他的國家,並給中國以深刻的啟迪。我想,中國目前也處於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要向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國邁進仍然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應該以一種廣闊的心胸去承認他國的成就,並虛心的向大國學習並借鑑成功的經驗,而不是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傲視一切。"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然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小島國卻憑藉着無畏的勇氣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獲得了世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為什麼恰恰是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國呢?

在對眾多專家學者的採訪中,我發現,大家對大國之謎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不過把這些歸納起來看,有以下這麼幾點: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影響力。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科學家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大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他們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寫在英國走過的大國之路上。其次是體制創新。17世紀時,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帝國。繼荷蘭之後,英國通過推行自由貿易,建立起全球市場,並逐步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當這種模式的弊端,引發社會危機的時候,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幹預的手段。從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交相作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認識。

再次是在於對人才的重視。在法蘭西思想與精神的聖地先賢祠,正門上銘刻着這樣一句話:"獻給偉人,祖國感謝他們。"這裏安葬了72位法國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餘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還有就是一個國家對教育重視程度。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不過歸根結底,還是綜合國力最終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單一力量的強大並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最終強大。

看完《大國崛起》,各國的發展歷程中的很多鏡頭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回放,我感到中國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努力,但同時,我也感到了中國在向大國邁進的步伐,越來越響,越來越有力!

大國崛起觀後感3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近日推出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強烈反響。對於眾多國人來説,這部紀錄片無疑稱得上是一次“歷史教學片”,是對公元1500年以來世界9個主要大國發展史的一次集體學習。

用電視畫面展現曾經的大國興衰,顯然沒有浩瀚的歷史典籍來得深刻。但是,電視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轉變形象地將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榮譽、血戰前行和繁華散盡形象地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將歷史反思從精英的書齋挪移到草根大眾思考的有益嘗試。央視將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濃縮,絕非大眾娛樂的電視劇快餐,而是品讀歷史的鏡鑑和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在過去的500年間,中國所謂的盛世已經持續至清康乾時代,期間還包括明初鄭和浩大船隊的遠洋。但這只不過是古老的“中華龍”慣性繁華的迴光返照。而從14世紀開始的300年間,歐洲文興復興擊碎了中世紀宗教的神學桎梏,將人們從矇昧主義、禁慾主義和神祕主義解放出來,在精神方面為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引領了歐洲作為全球翹楚的新時代。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佔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半個世紀前毛澤東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對新中國如何擺脱歷代王朝“興勃亡忽”的質疑時,給出的藥方是“人民民主”。今天,這句話對中國如何實現民族復興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當綜合實力成為衡量大國地位的標準時,作為硬實力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同作為軟實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響力一個都不能少。美國的強國之路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

必須釐清的是,和上述9個大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絕少侵掠他國的文化傳統的貪婪品格。也正因為如此,在學習9大國優點的同時,中國可以避免其他強國最終“亡乎”的歷史宿命。

不過,僅有和平的理性,經濟的勢力和開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實現強國之夢。如中國兩宋,經濟文化發展俱佳,政治也相當開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終被異族所滅。去年5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在評論版中罕見地以中文標題發表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評論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這雖是對美國提出的警醒,但也給我們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須要保持軟硬力量的綜合平衡,綜合國力的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頗。

大國崛起觀後感4

這個暑假,我又看了一遍十二集的電視紀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歷史,原來是這麼充滿趣味!這麼深奧奇妙!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裏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國》,這裏面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它是這樣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着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而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但晚清時,清朝政府的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得捱打,人民就會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於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再現雄風?

看完《大國崛起》以後,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點,全國的人民要萬眾一心地為國家努力,不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出力,要記住:“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大家團結協作,才能讓我們的祖國走向勝利。第二點,國家領導人應該注重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國小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第三點,英明的領導人與有智慧的百姓一樣重要。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優秀的領導人才能制定正確的制度和戰略。第五點,即使擁有了以上四點,沒有歷史機遇,那麼崛起的道路還是非常漫長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可以使一個國家迅速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另外,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影響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歷史,它的優點是可以讓人們從前人做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與教訓,它的缺點是容易在向別的國家學習並改善自己的時候與自己本身的傳統發生一些矛盾與衝突。

“國家興亡,我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才,將來為祖國創造光明的未來,讓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一世紀騰飛,再次遙遙領先於世界!

大國崛起觀後感5

好像一種自然規律,世界上每一個大國崛起的背後,都有一條隱藏的線索,包容着它崛起並且最終鑄就輝煌的種種偶然與必然。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分析英國的崛起之初始,當分別從科學、技術、管理三個方面着眼。這也是現代花前進的三輪。

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講: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會崇尚科學的,他們的思想時麻木不仁的。而英國是一個較早受到文藝復興思潮影響並在這場偉大而輝煌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思想文學巨匠的國家,莎士比亞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那時的英國人民,眼界是很開闊的,他們反對專制與愚昧,積極追求個人民主與自由,執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規律,到處是充滿生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誕生出了像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引導着人們以更加科學和理性的眼光來認識這個神祕的世界。經典力學的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大大增強了人們探索自然的信心。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常

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英國的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女皇的英明,管理的得當。1。女皇能抓住機會。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消息,是一個即將全面來臨的時代,對懵懂的人們發出的清晰信號。它意味着: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更快地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遊戲規則裏,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2女皇的狠。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襲擊西班牙的貿易。3女皇的開明。在對待藝術上,莎翁的歷史劇當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麗莎白女王呢,當然知道這一點,她並沒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她明白:權力的基礎是全體英國人組成的民族,沒有民眾的支持做後盾,王朝就沒有立身的可能。國王與貴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應該擁有什麼,不應該擁有什麼。雖然沒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長日久,國王和貴族遵照彼此間的承諾,各自履行義務、享受權利,成為英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種規則。4女皇的聰明。隨着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佈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相反,女皇以後的幾位君王的管理智慧就有些差強人意,甚至差點將英國置之死地。1約翰王又被稱為“失地王”。為了維持戰事,約翰王加緊了對市民和貴族的盤剝。這樣呢,就破壞了貴族和國王之間那個不成文的卻流傳已久的慣例,到了1215年春天,憤怒的貴族們集結起來,武裝討伐國王。2查理一世繼任後,很快就遭遇了財政危機。那些由他個人主導的,英國與西班牙、與法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宗教戰爭,使得國庫空虛,財政緊張,為了維持戰事,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税收。這樣一來,議會和國王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對立也就越來越尖鋭,最終導致在1642年爆發了戰爭,而這個呢,就是近代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叫“英國內戰”。3詹姆士二世沒有覺悟,他一意孤行,脱離議會統治,威脅到倫敦城和許多其他城鎮的利益。表現的像一個專制獨裁君主。他讓英國多數有產精英覺得他們必須推翻他。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蘭,詹姆士逃跑。沒有發生戰爭。

這幾位國王真有些任性所為,都自以為是,想要超越女皇,卻不去念一下女皇成功的經,一心要走自己的路,可不知前人已經給你鋪了路,這條路必然有它獨到之處,你卻偏偏要把它繼續往另外的方向鋪,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大國崛起觀後感6

我是四年之前去的葡萄牙,並且只去了兩個城市,首都里斯本和盛產葡萄酒的波爾圖。看央視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第一集海洋時代,開啟歐洲現代文明的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並不是特別突出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薩格里什,羅卡角,恩裏克,迪亞士,達伽瑪,卡蒙斯…一個個熟悉的地名,人名,不斷在腦海中浮現,那一回,我也正是沿着他們的足跡,在葡萄牙尋找歷史的記憶…

葡萄牙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羅卡角就是歐洲大陸每天最後看到日落的地方。在茫茫的大西洋邊上,豎立着一座十字架碑,上面刻有一行字“陸地在這裏結束,海洋從這裏開始”。當年,迪亞士,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正是從這裏出發,開闢海上新航線,發現新大陸…

為什麼會是葡萄牙?僅僅是因為他臨近海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實,翻開歷史,這裏面有太多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葡萄牙是歐洲大陸第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強大的王權為大航海事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與精神上的條件。事實上,葡萄牙的航海事業的興起,與葡萄牙王室的恩裏克王子密切相關,這樣一位終身未婚,在薩格里什苦修了四十五年的聖徒,正是在他的組織與感召力下,集結來自歐洲,來自阿拉伯的專家學者,改進指南針,改進帆船,開設航海學校,為遠洋航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儘管恩裏克王子自己一生都從未出過海,但是,歐洲早期的每一次航海創舉,都和他密切相關。而也正因為是強大的國家機器做後盾,葡萄牙人從羅卡角出發,繞過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達到了印度,而麥哲倫,更是環遊了世界…

里斯本的熱羅尼姆斯大教堂是葡萄牙的精神聖地,這裏長眠着兩位對葡萄牙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歷史巨人,大航海家達伽瑪和大詩人卡蒙斯。從教堂的正面,進門就是兩幅精美的石棺,左邊是達伽瑪,右邊是卡蒙斯。達伽瑪到達印度,從那裏源源不斷運回了黃金,香料,這是歐洲人最早實現東方的財富夢,而卡蒙斯的長詩,《葡萄牙人之歌》,其靈感也是來自於海上,他吟誦出的是葡萄牙人的精神與靈魂。

其實相比於作為政治中心的里斯本,我更喜歡波爾圖,我覺得這裏是更能反映葡萄牙當年靠率先開啟海洋文明,有過曇花一現的繁榮的地方。杜羅河穿城而過,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而兩岸,遍佈的教堂,那種典雅與奢華,你能夠想象當年,葡萄牙人從亞洲,從非洲,從美洲,掠奪來的財富,用黃金,象牙,堆積起來的信仰…葡萄牙人憑着一股冒險的精神,憑着對財富的渴望,還有對宗教的無限熱情,突破生理和心理上的極限,開闢新航線,積累財富,但是最後卻並沒有像後來的荷蘭,英國一樣,轉化為生產力,而是將之用於享受,用於維護已有的精神統治,當新的國家在海上開展與他們的競爭,他很快就走向了沒落~

走在里斯本和波爾圖的街頭,陽光很明媚,空氣都是暖暖的,緩慢的節奏,低廉的物價,精緻的建築,我能感受到一種沒落的貴族氣息。有一種氣質,是沒有深厚的積澱和漫長的時間沉澱養成不了的,里斯本和波爾圖的這種氛圍,也正如卡蒙斯的詩,一邊是象徵着葡萄牙的精神與靈魂,那是圖騰一般的存在,一邊,卻也有着真實如路人一般對生活,對愛情的吟誦~

《當我離開的時候》:當我離開的時候,那雙明亮的眼睛,脈脈含情,淚水瑩瑩。有誰能告訴我,他們現在的情景?對我可有思念之情?你可曾記得,惜別時我的憂傷,你可曾想到,他日相見時,我的心情?你在推算着日月星辰,哀歎度日如生,還是在託心事于飛鳥,輕風?啊,幸福的相思啊,為什麼要在這離愁別苦之中,用甜蜜的幻覺來欺騙我悲傷的心靈…

《大國崛起》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的第四集《工業先聲》主要講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生。穩定的政治局面使得人們追求財富。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商品需求,手工工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促使人們開始了發明和創造。近代科學發展,瓦特改進蒸汽機。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還頒佈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

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作為思想發動機,指出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更加推動了英國工業的發展,使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從英國的發展可以看出,穩定的社會局面是發展的基礎,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英國帶來了比之前生產總和都要多的生產力。自由經濟的市場規律是可以帶給人們財富和利潤的,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

《激情歲月》主要講述了法國崛起的過程。從崇尚君權神授的路易十四,到征戰一生的拿破崙,再到領導法蘭西民族走向復興的戴高樂。在整個復興的歷程中,無不體現出國家的需求同歷史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路易十四的專制,民眾生活得不到滿足,才爆發了革命;當人民擁有了權力和自由後,擴張的思想逐步深種,拿破崙順應時代的潮流,開始了無休止的征戰,也正是由於征服和壓迫,歐洲其他列國開始反抗,終致拿破崙死在了馬背上;到了戴高樂領導的時期,他帶領法國民眾實現了反法西斯勝利,為法國的復興鋪墊了道路,將國家發展同民眾意志結合,實現民族崛起。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和民眾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其本質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那就是國家的發展方向與普通大眾的生活需要是一致的。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