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天下怨謗也的以是什麼意思

以致天下怨謗也的以是什麼意思

以致天下怨謗也”的以”:連詞,表示結果。

怨謗(bàng):怨恨,指責。

以致天下怨謗也:以至於天下受害之人爭相誹謗於我。

該句出自《答司馬諫議書》,節選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篇中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五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並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言辭犀利,針鋒相對,是古代的駁論名篇之一。

原文選段: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説,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譯文:

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於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係已經明確了,那麼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製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我卻認為從皇帝那裏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消除(種種)弊病,(這)不能算是製造事端;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至於(社會上對我的)那麼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詞句註釋:

儒者:這裏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名實:名義和實際。尤在名實,一作尤在於名實。

人主:皇帝。這裏指宋神宗趙頊。

議法度:討論、審定國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訂。

有司:負有專責的官員。

舉:推行。

辟邪説:駁斥錯誤的言論。闢,駁斥,排除。

難(nàn):責難。壬(rén)人:佞人,指巧辯諂媚之人。

固:本來。

前:預先。

作品賞析:

這篇短信筆力精鋭,文字經濟而富有説服力,語氣委婉而嚴正,既不傷害私人的友誼,也不向反對的意見妥協。作者的修辭和邏輯推理是根據對具體的人、具體的場合,運用了反駁、引導、對比、證明、啟發、類推等方法,由近及遠、由遠及近、層層逼進進行的,它是駁念性政論文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