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的習俗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潑水節那天這些地區的人們清晨起來沐浴禮佛,然後就開始慶祝節日,相互潑水。

除了潑水,還有羣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着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潑水節的習俗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擴展資料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 ,潑水節後來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潑水節傳入傣族後,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週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週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