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里驅十五日描寫的是哪場戰爭?

七百里驅十五日描寫的是哪場戰爭?的答案是:反第二次大“圍剿”

七百里驅十五日描寫的是哪場戰爭?

“七百里驅十五日”描寫的是反第二次大“圍剿”的戰鬥場面。第二次大“圍剿”指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蔣介石對紅一方面軍發動的第二次“圍剿”,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紅一方面軍獲勝。反第二次大“圍剿”。該句出自現代毛澤東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這首詞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五月號。

此詞創作於1931年夏。1931年4月,蔣介石對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作者親自指揮中央紅軍,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此次反“圍剿”勝利之後,詞人便創作了這一人民戰爭思想勝利的頌歌。

此詞上片具體描寫了白雲山戰鬥的經過,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圍剿”整個戰役勝利的情況。全詞氣勢雄偉,構思巧妙,語言生動形象,運用了具體描繪和概括敍述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全詞分上下兩闕,上闕寫白雲山戰鬥,重點的描繪,寫整個第二次反“圍剿”,重面的描寫,歌頌了紅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和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

上闕是採用側面烘托和正面描繪相結合的手法,突出地表現了紅軍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和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白雲山頭雲欲立”和“枯木朽株齊努力”,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通過景物活寫,既渲染出了戰鬥緊張而又激烈的氣氛,又襯托出了根據地軍民敵愾同仇、奮勇殺敵的聲勢。下片是採用對比的描繪手法,歌頌紅軍,嘲諷敵人。從鮮明、強烈的對比中,以磅礴的氣勢,幽默的筆調概括了整個第二次反“圍剿”戰役,官告了這次“圍剿”和反“圍剿”的鬥爭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慘敗而告結束的。

“白雲山頭雲欲立”,奇峯突起,氣勢雄偉,從戰鬥開始打響的瞬間寫起,寫出了毛澤東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團結對敵的壯觀形象。這裏“雲欲立”,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渲染和烘托了紅軍指戰員對敵無比仇恨的心情。“白雲山下呼聲急”,寫山下敵人步步逼進,展現緊張,激烈的戰鬥氣氛。“枯木朽株齊努力”,創造性地化用古語,説明革命根據地人民連老弱病殘都投入了對敵人的鬥爭。“槍林逼,飛將軍自重宵入。”這兩句進一步寫出紅軍從白雲山上像猛虎一樣出其不意地向敵俯衝猛攻,一個個就像飛將軍從天而降,爭搶殺敵,使敵一敗塗地。“自重霄入”,把白雲山的峻峭、紅軍的勇猛,以及由山上向山下進攻時來勢的凌厲急驟,都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下闕起始三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形象地描繪了工農紅軍長途進擊、連戰皆捷的雄偉氣勢。具體而言:紅軍在這次反“圍剿”首戰告捷後,“接着打郭、打孫、打朱、打劉。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350公里,打五仗,繳槍兩萬餘,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其中一、三句用豪言續寫,中間夾一句觸景生情,文筆搖曳多姿!相比之下,敵人又是怎樣一個下場呢?“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反動派在傷心抽泣,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法屢遭失敗,毛澤東以無比辛辣的筆調,極為傳神地嘲諷了敵軍,歌頌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