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來歷和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閲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六尺巷的來歷和故事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禮讓二字。六尺巷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張英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

六尺巷的來歷和故事 第2張

六尺巷作為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藴生髮的根源,雖然侷限在張英與吳家的個人道德層面上,但它凸顯的是官方怎麼對民眾的態度,和利益之爭的立場,以及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一個時代處理官民關係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