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考哪些內容

科舉考試考哪些內容的答案是:科舉考試一般有三場。第一場考的是陳詞濫調文,後人稱為八股文,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的內容,所以有人説:“一個秀才,《四書》布袋”。第二場考的是宦海應用文,就是公文及法律判文的寫作。因為科舉考中後,有機會當官,當官就要有公文往來和斷案。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國計民生的國家大事及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等大問題。同時考生的儀表、談吐、應變、人品等等都在考察範圍之內,特別是人品若有歷史污點,是絕對不能錄取的。

科舉考試考哪些內容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中國最早的“大學聯考”。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狀元,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

“科舉”為分科舉人之意。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着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廣科舉選仕制度,並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是出於選拔優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説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此後,“狀元”就成了優秀學子的代名詞。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科舉考試一般有三場。第一場考的是陳詞濫調文,後人稱為八股文,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的內容,所以有人説:“一個秀才,《四書》布袋”。第二場考的是宦海應用文,就是公文及法律判文的寫作。因為科舉考中後,有機會當官,當官就要有公文往來和斷案。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國計民生的國家大事及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等大問題。同時考生的儀表、談吐、應變、人品等等都在考察範圍之內,特別是人品若有歷史污點,是絕對不能錄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