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不是科學家

是。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兩大類。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同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2020年11月28日,當選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温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中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兩大類。

袁隆平是不是科學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同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2020年11月28日,當選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温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中國性協作攻關。

袁隆平是科學家還是科研家?

袁隆平是科學家,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004年3月,袁隆平出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學家。

8月,袁隆平院士應馬來西亞元首基金會邀請對馬來西亞進行考察訪問。2016年10月,袁隆平擔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袁隆平的主要貢獻: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是科學家嗎?

袁隆平是科學家。中國工程院介紹,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也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

他畢生躬身田疇,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

袁隆平院士先後獲得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20餘項中外大獎,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簡介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袁隆平是科學家嗎?

袁隆平是科學家。袁隆平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蹟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着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

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瞭方向。

袁隆平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嗎?

不是。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對年滿80週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

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有什麼區別:工程院院士的成長,主要靠重點理工科大學和大量的工程技術實踐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或技術專家,以中科院院士為代表的高級科學人才,是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系統的、創造性成就的者。而以工程院院士為代表的高級技術人才,是在工程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的專家,兩者雖都是高級人才,但工作性質不同,成才的影響因素也可能不同。同時,科學院院士主攻方向是理論方面,理論方面需要鑑定與甄別,所以認定的機構要權威些,工程院院士主攻實踐方面,實踐方面出了成績,世人有目共睹,在鑑定與甄別方面就要省事些。

科學院主要以基礎科學貢獻為主,工程院偏向工程技術,二者的評選過程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