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藥王"的是誰呢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藥王的人是孫思邈。孫思邈是唐代的醫藥學家,因為他在醫學和醫藥學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人們尊稱他為藥王。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藥王"的是誰呢

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藥費用幾乎蕩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蒐集單、驗方。

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孫思邈認為行醫要能夠“上以療君親,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他認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這是受儒家忠孝君親的思想影響。搞學問作事業必須自己親自去做去實踐,這是受老子“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的影響。孫思邈在《大醫習業》中明確指出:“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觀事則不能默然而識之;……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

”由此不難看出道家思想是他汲取的重要來源。對於佛經,孫思邈也十分崇尚,他説:“不讀內經(佛經)則不知道慈、悲、喜、舍之德”。在《大醫精誠》中他寫道:“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這些正是孫思邈有高尚醫德,並在行醫中躬行,對醫術要精益求精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