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哪幾年

2006-2010年。2006-201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十一五是哪幾年

“十一五”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的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羣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衝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科技融合發展,大力提高我國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快速發展。堅持城鄉、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大對農村及中西部地區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帶動農村和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十一五期間是哪幾年

十一五期間是2006年至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

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2006-201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十一五”規劃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中長期規劃。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務必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內需主導型發展戰略,更加突出地強調產業技術進步戰略、制度創新。“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六個必須”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十一五期間是哪幾年?

2006-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十一五”是2006-201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社會環境:經過“十一五”規劃頭四年的努力奮鬥,我國經濟增長已經穩定地進入新一輪上升期,預計“十一五”期間GDP年均增速將超過“九五”時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達到1400美元。新的物質基礎已經奠定。經濟結構變動空前活躍,發展空間急劇擴大。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新的體制條件逐步完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新的奮鬥目標更加明確,新的發展理念正在樹立,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科學指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有了良好開端。未來5-15年,我們面臨的挑戰仍然相當嚴峻,能否妥善應對,將決定國內發展的基本走勢。

十一五是哪幾年到哪幾年?

十一五是2006年-2010年。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

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才開始,比新中國成立晚了4年,而“一五”計劃直到1955年才正式公佈,此前一直是在邊建設邊編制。

新中國成立的最九年級年還在解決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而第一個五年計劃因為沒有經驗,幾番修改調整,最終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十一五規劃主要內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主要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發展基礎和潛力,並根據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要求,加強薄弱環節,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逐步形成東、西、東三者主體功能定位明確、良性互動、公共服務與人民生活差距趨於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十一五是從哪一年開始?

十一五是從2006年開始的,於2010年收官。2006年3月16日電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已於3月14日表決通過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決定批准這個規劃綱要。

官方新華社全文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1、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國際收支基本平衡。2、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3個和4個百分點。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3、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

4、城鄉區域發展趨向協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

5、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衞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3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

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6、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6000萬人。

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7、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行政管理、國有企業、財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突破,市場監管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更加協調,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8、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衞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

9、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法制建設全面推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