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北宋。《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鬆、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依依不捨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後以疑問語氣結尾,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全詩不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而且在敍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着一條長江,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和煦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裏。《泊船瓜洲》註釋泊船:停船。

指停泊靠岸。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蘇鎮江市。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這裏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葱綠的禾苗難道不是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着這瓜洲渡口,也望着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歎,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非黑白顛倒的官場,離開那醜惡,腐朽的地方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很有餘韻。

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敍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修辭上的錘鍊。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在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這個字,曾試過滿,過等字,但最後還是把這個字改成了“綠”。

《泊船瓜洲》作於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後所作。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泊船瓜洲》是哪個朝代的誰寫的內容是什麼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

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

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泊船瓜洲的作者

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

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

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鬆、愉悦的心情。從京口去瓜州的旅途。

泊船瓜洲作者是什麼代的什麼詩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什麼

《泊船瓜洲》作者是宋代的,《泊船瓜洲》詩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譯文(對面的)京口和(這裏北岸的)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着的江的距離之內,(在遠處的)鐘山也就只是隔着幾重山巒而已。春風又把(對岸的)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你什麼時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對面江南的)故鄉呢?作品鑑賞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

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葱綠的禾苗難道不是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着這瓜洲渡口,也望着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歎,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非黑白顛倒的官場,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很有餘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敍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修辭上的錘鍊。

“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説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

泊船瓜洲作者是誰?怎麼寫?哪代?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作者是誰?什麼朝代?

是宋朝王安石寫的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裏。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説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

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有《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1.從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2.從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 3.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

4.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鄉。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宋撫州臨川人,是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學家。 王安石少懷大志,博學多思,隨父宦遊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勞財匱”的社會狀況,在哲學,經濟,教育 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 新學”,旗幟鮮明的標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給當時 的思想界帶來一絲清新的空氣,對後來中國學術思想產 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同時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礎。

王安石自22歲考中進士,踏入仕途,幾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寫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書》,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張,為後來的熙寧新法構思 了一幅初步的藍圖。1069-1076年,王安石兩度為相,在 他的荊公新學思想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聲發饋的政治思想。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顧守 舊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發動和領導了一場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涉及到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各個方面的規模巨大, 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史稱“熙寧新法”。王安石 因此被列寧稱讚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在文學方面,王安石不僅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 在創作實踐上別具一格。

他的詩詞瘦硬雄直,散文説理 邏輯嚴密,行文峭菝凌厲,給後人留下1540多首詩歌, 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其詩文《泊船瓜洲》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堪為千古絕唱。 《桂枝香 金陵懷古》一詞寫景言志為詩詞名篇。

散文 《答司馬諫議書》《遊褒禪山記》作為範文精選入中學 課本。卓絕的文學造詣實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堅,現存著 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 宋説》等。

泊船瓜洲寫作背景

泊船瓜洲寫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裏長大的,對鐘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

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

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作者:[ 宋 ] 王安石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着幾重青山。

温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着我回家呢?擴展資料: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麼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

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靜結合,用得絕妙。

傳説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它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敍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修辭上的錘鍊。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在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這個字,曾試過滿,過等字,但最後還是把這個字改成了“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