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相是什麼

官名。使相是一種官名。

晚唐時期,為了籠絡跋扈一時的節度使,朝廷授予他們同平章事的頭銜,與宰相併稱,號為使相。

使相是什麼

五代沿用,實際上不行使宰相的權力。宋代,在親王、留守、節度使等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都稱為使相,他們不參預朝政和簽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詔令上副署,這種副署多是形式性質的,真正行使了實質意義的,兩宋僅存一例,即乾德二年趙普拜相事。“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在古代一般作為宰相的簡稱,從字面意思理解“使相”是地位相對較高的地方節度使或者觀察處置使。關於使相一般性的概念是這樣解釋的:“使相,唐宋五代以來宰相出任節度使,或藩帥帶宰相官銜。

”漢代曾有“出將入相”的政治傳統,軍權與政權的結合使相權足可威脅皇權。隋唐以來,相權漸受限制。而唐中後期以來,因地方節度使權力日彰,掌握地方兵權、財權及人事權,漸有獨立之實。

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為安撫藩鎮的離心傾向,既承認節度使為地方之最高統治,而又給予其同平章事之銜,又令部分宰相同時兼地方節度使,由此成為集“將”與“相”為一職的使相官銜。趙宋王朝以和平兵變奪取天下,軍權集中於中央,而將節度使作為品官之階保留,使“使相”成為宋代官制中的最高虛銜。使相制度在唐玄宗開元十年閏五月設置,經歷了五代、宋,到南宋末年才正式從職官體系中消退,存在時間長達六百年。

唐代使相的出現是宰相名號轉化為階官的一種變化,宰相名號轉化為階官,對宋代以職事官為階官,實行官職差遣制度奠定了基礎。使相這一官職是在唐中後期出現,它是伴隨着安史之亂,地方藩鎮割據產生的,此時使相主要指的是宰相出任藩鎮節度使或者藩鎮節度使帶宰相官銜,統稱為“使相”。唐代同平章事為宰相銜,侍中或中書令為宰相職,郭子儀、李光弼等都是以節度使兼同平章事或兼侍中、中書令榮升為使相,可見使相是兩種官名的合稱。

節度使加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只是節度使以宰相之名擔任使相,只有相名,但是沒有實際的相權,並非真宰相。唐玄宗之後使相在唐代作為一個新的官職出現,此時的使相主要指的是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在唐後期隨着地方獨立化進程的不斷髮展,中央與地方藩鎮關係的變化,使相的授予對象也隨之變化,唐中期使相是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唐後期使相是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及檢校長官、三公三師。唐玄宗設置使相初始,授予節度使加同平章事,隨着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變化的不斷髮展,到唐後期授予是節度使加同平章事、侍中、中書令。唐中後期初置使相,原因在於藩鎮節度使勢力不斷擴大,以至於威脅唐王朝中央政權的穩定。

唐代使相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一種是宰相擁有節度使的稱號,這類使相一般是屬於功勛故老類型,中央政權給予他們一些恩惠及優待,以此能繼續維持其統治,這種類型的使相在唐代屬於少數部分;還有一種是藩鎮節度使加同平章事頭銜,這類使相一般是囂張跋扈、地方獨立性比較強的藩鎮首領,中央給予至高的榮譽和頭銜,籠絡他們以此緩和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緊張關係。唐代使相基本上是以節度使加同平章事為主要類型,節度使加侍中、中書令的使相屈指可數,有李光弼、郭子儀、李全忠等人。唐後期使相授予範圍逐漸擴大,唐王朝對節度使愈加恩寵,節度使得權力也愈加擴大,更加膨脹,逐漸威脅唐王朝統治的穩定,使相在唐後期發展為影響社會時局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