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之首是誰

三皇之首是誰的答案是:伏羲

三皇之首是伏羲,伏羲或伏羲時代,幾乎就集中了上古時期所有的發明。伏羲氏因為功勞巨大,又被人們尊稱為太昊。昊為天上之太陽,即帶來光明之神聖,偉大之聖賢。眾多中國史籍記載伏羲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三皇,一説為歷史時期,即“三皇時代”,又意為人物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後增補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傑出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即燧人、伏羲、神農(即炎帝)作為“三皇”。

根據眾多典籍記載,中國的文明歷史主要發源於伏羲氏時代。由於上古代沒有文字,先民事蹟多賴後人一輩輩口耳相傳,加之古今方俗之異,後來見諸文字,便出現同名異形現象。同一位伏羲,春秋戰國以來的各種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寫法。伏羲、伏戲、包犧、庖犧、炮犧、伏犧、虙羲、虙戲、宓羲、宓戲等,均屬音同音近相代。

由於伏羲為人類社會文明立下了齊天功勛,人們稱他為“太昊”,像日月那樣光明無私,徳配天下,是中華民族赫赫有名的第一位人文始祖。伏羲太昊氏能納入了中華的古帝系列中,且系三皇之首、百王之先,這是古代部落戰爭導致相互融合的結果,是後起的華夏吸收早期“東蒙”文明的結果。

三皇之首是誰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諸多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説:“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

據説華胥之國有一位姑娘叫華胥氏,她到雷澤這樣一個地方去遊玩,那裏風景非常秀麗,在遊玩的過程中她看到有個非常大的腳印,也不知誰留下的,就好奇地踩了一下,這一踩就懷孕了,於是她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伏羲。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特點,只知有母不知,因為那個時候夫妻制度都還沒建立起來。而這個腳印是誰留下的呢?雷神。這位雷神長着人的頭龍的身子,但是最早的龍不像現在我們看到的那麼漂亮,最早的龍差不多像是一條蛇。所以在中國傳統中伏羲是一個龍身人首的龍種,他和女媧是親兄妹,兩人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起源。

作為人類文明的始祖,伏羲還留下了許多貢獻。

第一個,創造了八卦。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颳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

第二個,發明了。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的網,用於捕魚打獵,解決了人的飲食問題,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

第三個,創造了書契用於記事,替代原始結繩記事的方法。

第四個,變革了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防止亂婚和同族結婚。這項規定特別重要,甚至我們現在依然在沿用,它結束了當時長期以來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狀態,且意味着中國社會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轉變。

第五個,發明了陶壎,琴瑟等樂器,開始創作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這樣也就使人有了一種藝術的,超越現實生活的一種追求。

第六個,開創地域分治,將他的統治地域分而治之並且開始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

第七個,創造古代曆法。伏羲作為華夏民族的創始人,他的這些貢獻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神農就是炎帝,和我們一會要講到的“黃帝”是同一時期的,現在我們經常稱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也就是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神農",從這個名字,我們可能能聯想到神農本草經,還有湖北的旅遊景點神農架。《神農百草經》這本書其實不是神農寫的,而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過“神農嘗百草”的傳説是真實存在的,那“神農架”和神農有沒有關係呢?我們一塊來聽聽這個傳説。

在上古時代很多東西都是長在一起的,人們分不清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有毒,所以經常會有人因為吃錯東西而中毒。神農看到了老百姓的這種疾苦,就決定率領百姓找出那些可以治療疾病的草藥。他走進大山去遍嘗各種草藥,多次中毒,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裏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百姓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説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着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百姓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裏嚼嚼,喂到他嘴裏。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從此,人們都説靈芝草能起死回生。不僅如此山裏還有很多野獸,而且山也很陡峭,非常危險,百姓們都勸他回去。他堅決不肯。他用鞭子鞭打野獸,教人們伐木搭架子往更高的山上爬,就這樣他踏遍了這裏的所有山嶺,一共嚐出了365種草藥。由於他在山上呆了很久,當他想下山的時候發現原來搭的那些木架都不見了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這就是"神農架"的由來。

除了“嘗百草”之外,神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績就是他發明了耒耜,教會人們進行農業生產,奠定了農業的基礎,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因此他還被人尊稱為“五榖神農大帝”。如果説伏羲代表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那麼神農則代表着從漁獵和採集社會向農業社會的轉變。

黃帝是“三皇”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一位,他不僅是“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黃帝統一了中國各部落,還創立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功績。

數學方面定度量衡制,音樂方面定五音十二律,醫藥方面有我們非常熟悉的《黃帝內經》,在軍事方面始制陣法,治國方面他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設官司職,提出“六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主張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而且創造了舟船,弓箭,房屋,衣服,在此之前這些都是沒有的,人們沒有房屋,都是樹上住住樹底下住住,人們也沒有衣服,都披着獸皮,從黃帝開始人們才會紡織。關於紡織始祖還有下面一個故事。

有一年春天一位少女當時在桑園裏面養蠶,就碰到了黃帝。黃帝看到這位少女身上穿着一件黃顏色的東西,他不知道是什麼,就問這個少女,少女跟他説了怎麼種桑樹,養蠶,怎麼作繭,怎麼從裏面抽出絲來,然後製作而成。黃帝聽後覺得這個很重要,能讓人民找到固定的一種東西來遮體,温暖就有了保障。於是黃帝就娶這位少女做自己的妻子,讓她向百官和人民傳授紡織之術。這個少女就是嫘祖。

黃帝封嫘祖為正妻之後。嫘祖就組織了一大批女子上山去種桑樹,養蠶,但很快就碰到了一個問題,蠶養了很多繭子也很多,但如何更好地去紡織,嫘祖不會。這個時候在她帶上山的這一羣女孩當中,有一個身材非常矮小,皮膚很黑,面目有點醜陋的一個女子,她發明了蠶絲的紡輪和織機,可以把蠶絲一根根的理清楚,然後織成絲綢。黃帝知道以後對這個發明大加讚賞,就把她娶為自己的妻子,讓她向大家傳授技藝,這位就是嫫母。嫘祖,嫫母就是中國絲綢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