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的答案是:是一本也是二本

福建農林大學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門户、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以農林學科為優勢和特色,理、工、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是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與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於民國25年(1936)創辦農學、農業經濟學兩個系。

民國29年,增設園藝學系併成立農科。

民國31年改為農學院,同時協和學院設文、理、農3院,成為協和大學。

協和大學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3系,校址設在福州市魁岐鄉。

抗日戰爭時,遷到邵武縣,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原址。

1951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福州大學,協和大學農學院更名為福州大學農學院,仍在原址辦學。

福建省立農學院創辦於民國29年(1940年),設農藝、園藝、森林、植物病蟲害、農化土壤、畜牧獸醫、農業經濟7個系,校址先在永安縣,抗戰勝利後遷到福州市。

1951年6月,福建省立農學院併入廈門大學,改為廈門大學農學院,校址設在福州市 。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廈門大學農學院和福州大學農學院合併,建立了福建農學院,校址設在福州魁岐協和大學原址,設農學、園藝、森林3個系,共有教職工19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講師9人,在校學生391人。

1958年,林學系分出,單獨設立了福建林學院。同年,福建農學院又創建漳州分院。

1960年,漳州分院劃歸龍溪地委領導並更名為漳州農學院。

1962年,漳州農學院撤銷併入福建農學院。

1958年,福建農學院校址遷到福州市郊梅峯,佔地1100畝,發展到6個系、13個專業。

196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到1965年,福建農學院已有在校學生1308人,專任教師327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講師65人。儀器設備總值150餘萬元,圖書館藏書17萬冊,辦有農場、園林場、畜牧場、農業機械廠、養蜂場等。還在全省建立10餘個教學、科研點。

農學系培育出深受農民歡迎的稻種“梅峯3號”,園藝系培育出弛名中外的包菜良種“福農3號”和花椰菜良種“福農7號”,仙遊縣龍華基點推廣“甘蔗育苗移栽”等技術措施,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文化大革命”中,福建農學院於1969年被撤銷,幹部教師下放勞動,圖書儀器大部破壞散失,校園被佔用。

1972年,福建農學院、福建林學院合併復辦,成立福建農林大學,校總部設在南平市西芹福建林學院原址,分部設在三明市和沙縣兩地。

1977年,撤銷福建農林大學,恢復福建農學院,在三明市荊東和沙縣洋坊兩地辦學。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福建農學院得到恢復和發展,恢復7個專業,增辦6個專業。

1977年起,招收4年制本科生。

1979年,福建省委批准該校在福州金山新址重建,校園佔地1800多畝,校舍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

1981年,獲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昆蟲學、經濟林4個專業獲准設立碩士點。

1984年,獲全國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權。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昆蟲學2個專業獲准設立博士點,博士指導教師分別是著名甘蔗專家周可湧教授和著名昆蟲學家趙修復教授。

1986年,全院遷回福州市金山新址。

2000年,福建農業大學和福建林學院合併為福建農林大學,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為福建農林大學授牌。

2003年,學校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4年9月,入選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

2016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11月,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同年,入選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組織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

2018年3月,入選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2021年5月15日,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

2021年9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福建農林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截至2021年7月,學校有教職工3000多人,專任教師1700多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萬人計劃人才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0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選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0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支、教育部創新團隊1支、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團隊2支和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2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創新團隊1支,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2個基地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 。

2010年,學校共有575項科研項目獲准立項,立項總經費10840.58萬元,其中縱向項目經費9460萬元,佔87.27%,國家級項目經費7737.88萬元,佔71.38%;全年共完成下達經費十七批次850項,累計下達到位經費13143萬元,加上其它項目的科技經費,年度實際到位經費16179萬元。學校主持完成的“細菌農藥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有14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2項進入一等獎答辯。鑑定(評審)科研成果46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30] 。

2011年學校獲批科研立項326項(不包括橫向項目),累計立項科研經費10152.49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2項,合計立項經費6672.79萬元,佔科研立項總經費的66%,年度科研到位經費8320萬元,年科研立項經費連續第四年突破億元大關。學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有15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8項進入二等獎以上答辯;4項成果獲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1項、二等2項、三等1項。鑑定(評審)科研成果35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

截至2016年11月,學校在全球率先破譯小菜蛾基因組、菠蘿基因組、香莢蘭基因組,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32項,居福建省高校第2位,其中包括糖料界迄今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學校建有國家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服務覆蓋福建省73個縣區和全國32個省市370個縣區。參加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連續14年對接並獲資助項目數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其中學校發明的菌草技術推廣到101個國家;育成的甘蔗品種佔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的85%;育成的麻類品種佔全國的2/3並覆蓋全國種植面積1/2以上;選育了全國推廣範圍最廣的甘薯和花生新品種。

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福建農林大學小菜蛾基因組的破譯,宣告世界上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的完成,同時也是第一個世界性鱗翅目害蟲的基因組的完成。《大學》雜誌發佈的《2007中國高校科技貢獻力排行榜》,福建農林大學科技貢獻力居全國高校第39位,與福州大學並列福建省屬高校第1位,在福建省僅次於廈門大學。

校訓

標誌主體以和平鴿與樹枝的造型為結合體,樹技由“F”變化而來,而和平鴿則由“J”和“U”變化而來。標誌造型優雅,含義內斂,視覺通暢,於平穩中表現主題, 標誌外圈與內核底為綠色,內核外圈為黃色,文字為黑色。

福建農林大學學生委員會

福建農林大學學生委員會是在學校黨委直接領導下並在校團委具體指導下的羣眾性學生組織,是學校學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利執行機構,實行主席團負責制。校學生會以主席團為核心,下設辦公室、記者團、宣傳部、外聯部、體育部、女生部、學習部、信息部、文藝部、勤工權益部、心理健康發展部、大學生科技協會、大學生自律委員會、校糾察大隊、國旗護衞隊、青年志願者協會、就業服務部、膳食管理委員會、創業部、實踐部。同時配合校團委具體指導南平校區學生會、校大學生社團聯合會、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會、校大學生藝術團、校青年志願者協會等校級學生組織的日常工作。

福建農林大學紅十字會

福建農林大學紅十字會成立於2002年6月,校紅十字工作在福建省高校中率先在全省高校舉辦初級救護技能培訓班;率先在全省高校開展紅十字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率先在全省高校成立紅十字志願者服務隊;率先在榕城高校創建紅十字博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