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裏山河這個詞出自於哪裏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本文主要對晉楚城濮之戰的描述,城濮之戰是晉楚兩個大國為爭奪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發的一場大戰,最終晉國勝利。

楚成王深知楚軍戰線過長,後方空虛,加之現在雙方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決定撤兵,自率部分楚軍退至申(今河南南陽北),以防秦軍襲其後方。但統帥子玉剛愎自用,不聽成王知難而退的告誡,堅決不撤宋圍。成王亦存僥倖取勝心理,又給子玉補充了少量兵力。子玉為尋找藉口與晉決戰,提出晉要曹、衞復國才解宋圍的要求。晉文公不好公開拒絕,遂將計就計,私下答應曹、衞復國,但必須以與楚斷交為條件,同時扣留楚國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決戰。果然,子玉忿而北上,棄宋直撲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東北)的晉軍駐地。晉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一舍30裏),以答謝自己過去流亡楚國時受到的禮遇和當時許下的諾言。這樣既可以避開楚軍鋒芒,又可靠攏齊、秦軍隊,便於聲援。

子玉以為晉軍畏懼,率軍追至城濮。兩軍對壘,晉軍分上、中、下三軍部署:上軍在右,下軍在左,中軍居中,先軫及晉文公坐鎮中軍指揮。楚聯軍亦按左、中、右三軍配置:陳、蔡軍編為右軍,實力較弱;一部楚軍編為左軍,戰鬥力較強;中軍為楚軍精鋭,由子玉指揮。二十一年四月八年級,決戰開始。晉下軍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軍發起猛攻,陳、蔡軍一觸即潰,全軍瓦解。這時,晉上軍豎起兩面大旗,並在陣後揚起塵土,佯裝後退。子玉不察虛實,下令左軍追擊。待其突出之時,晉元帥先軫指揮中軍向其暴露翼側攻擊,斷其退路,晉上軍亦回頭夾擊。楚左軍大部被殲。子玉見兩翼均敗,大勢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戰終以晉勝楚敗而告終。戰後,晉文公被周襄王策命為侯伯,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表裏山河這個詞出自於哪裏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又名 《春秋左氏傳》。是先秦編年體歷史著作,為《春秋》三傳之一。相傳作者是魯國左丘明。經考定此書實非一人一時之作,書成於戰國初年,其原始記錄則出於春秋末期,魯國左氏應是作者之一。漢儒以本書是 《春秋》經的 “傳文”,改稱《左傳》。《漢書 ·藝文志》最早著錄。據載本書經荀況等人代代相傳,至西漢末劉歆整理古籍時發現,乃整理成書。東漢以來,既有今文經學派懷疑本書是劉歆偽作(或説是劉歆據 《左氏春秋》改編而成),也有融會古今文經的賈逵、服虔等為本書作注。晉杜預以“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等方式,對本書與《春秋》重加編排、作注,撰成 《春秋經傳集解》,這是本書今本的通行本。唐孔穎達據杜注又作《春秋左傳正義》。唐趙匡始謂左氏非丘明,陸淳撰《春秋集傳纂例》,考究三傳得失,亦疑本書為左氏所作的一般説法,皆開宋儒懷疑經傳的風氣。南宋章衝撰《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以紀事本末體例對本書所載諸國事蹟重新編類。明末清初馬驌踵之,作 《左傳事緯》。清高士奇擴充章書,編撰《左傳紀事本末》。均為便覽本書之作。明清以來,訓釋本書及杜注者頗多,堪稱專家之學者有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惠棟 《左傳補註》、姚彥渠 《春秋三傳匯要》 (即 《春秋會要》)、劉文淇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李貽德 《左傳賈服注輯述》及近人章炳麟 《春秋左傳讀》等。自漢以來,本書一直為歷代王朝勒於石經。唐以後並列於欽定經書,南宋以孔穎達《正義》本收入“十三經”,印行的 《十三經注疏》分 《春秋》為三,本書即為其一。清《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均收。清阮元以太學石經合刊 《十三經注疏》校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