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是誰提出的

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是陶行知。陶行知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當時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思想,這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在上海先後創辦“山海工學團”。

“生活即教育”

1、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

2、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離生活;

3、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4、“生活即教育”是對傳統教育脱離實際、脱離生活的批判。

“社會即學校”

1、為了改革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

2、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為了改革學校教育脱離社會實際的弊端,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三者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教育體系即社會終生教育體系;

“教學做合一”

1、“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為了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2、這一原理將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意圖之一,是改變傳統教育脱離實際的弊端,又是為了把學從視為“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重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是誰提出的

第一德信為先,學習成為有道德的人,做有大德的人。 陶行知先生做人的根本是道德,人們服務社會需要道德。道德涵蓋公德與私德。公德指的是個人對於社會以及國家的義務與責任;私德指的是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修養。公德是為社會、國家服務的根本,私德是立身的根本。陶行知要求孩子把公德與私德相結合,從而有大德,為了國家、民族、人民而奮鬥,對自身得失不必計較,努力服務社會。

陶行知對學生的要求是全身心付出,服務人民大眾,做“人中人”。他提倡應該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道德品質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培養。在社會生活中對“做人”“做真人”進行學習。

第二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應該具有創造精神,鍛鍊身體,獨立自強。 陶行知對勇於創造、獨立自強的優秀品質進行倡導,對師生親手種菜、蓋校舍、建設禮堂給以鼓勵,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創造上,陶行知認為對孩子改造環境與社會的精神與能力進行培養。他認為,需要做完整的人,而不是不完全的人。完整的人要求體魄強健。陶行知對在求學過程中被病魔得去生命的學生感到痛心,因此,對學生鍛鍊身體嚴格要求。陶行知要求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思想獨立,對開展實踐活動進行指導。

第三陶行知提倡學生應該學會從容工作、學習。 學習不能只限於書本知識,實踐才是真正需要實施的。他提出:做事情應該有目的,有決心,有計劃,有組織。

有目的:如果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做事情效率會高,行動也會有條理性。你期望自己是什麼樣子,給自己制定個目標,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就更加容易成為你要求的樣子。給孩子確定一個長久的目標,讓他為之長久努力,因此家長自己要想清楚自己的養育孩子的目標,這樣孩子也會跟着你清晰的思路去成長,那些做事情都很有目標的人,他們絕對是自己知道想要什麼的。

有決心: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我們做什麼事,只要想做成功就需要堅定的信念,沒有決心我們是做不成一件事的,成功需要堅定的決心作為底線。

有計劃、有組織:合理的學習工作計劃是我們有效行動的指揮棒,是引領我們通向成功彼岸的燈塔。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培養自己做事情有計劃有條理的習慣,有計劃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是實現目標的有力保障。有計劃有條理地完成目標,不僅可以使我們節約時間,而且可以防止我們因為揹負遠大的目標而產生恐懼心理。當然在為自己制訂計劃的時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計劃要合理,否則很可能就會因為目標過大而產生恐懼和倦怠感,最終半途而廢。有計劃有條理的行動是一定能夠打開成功大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