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寧:寧願;莫:不。寧願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願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成語發音:nìng wéi tài píng gǒu,mò zuò lí luàn rén

成語解釋:寧:寧願;莫:不。寧願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願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成語出處:元·施君美《幽閨記·偷兒擋路》:“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處世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查看更多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的近義詞>>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什麼意思?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太平盛世,連一條狗都有着做狗的尊嚴和體面;無道亂世,人的尊嚴和體面都被踐踏如泥,命如草芥,活得還不如一條狗。

亂世之中,生存不易,前途難測,命運無常。前一分鐘還是百官朝拜、端坐明堂的威威天子,後一分鐘已是枷扛鏈鎖、百般受辱的階下囚徒;前一分鐘還是貶謫邊地、衣食無着的無名戍卒,後一分鐘已成招亡納叛、威震四境的地方諸侯;前一分鐘還在排除異己、算計他人、洋洋得意,後一分鐘已經刀斧加身、禍及子孫、悔不當初……

歷史上,大凡改朝換代,或外族侵入,或豪強叛亂,對百姓來説都是天大的災難,民不聊生,屍骨遍野,家破人亡。比如,三國亂世90年,全國六分之五人口死亡,大約死了5千萬;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死亡,大約死了3500萬人;蒙古人入侵,建元滅宋,全國九分之八的人口死亡,大約死了8500萬人;滿清滅明戰爭,歷時約60 年,全國六分之五的人口死亡,大約死了8600萬人;太平天國運動歷時13年,全國接近二分之一人口死亡,大約死了2億人。

看到這裏,也許你才明白,原來幾千年來的很多次戰亂,都幾乎使百姓滅絕,雞犬不存,而能活在如今的人,皆是劫後餘生,純屬偶然,純屬萬幸,故讓人不寒而慄,毛骨悚然。

成語解釋

1--【雪海冰山】:形容冰雪漫天蓋地,天氣極其寒冷。

2--【三絕韋編】:韋:熟牛皮。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刻苦。

3--【神清氣爽】: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長得神態清明,氣質爽朗。

4--【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5--【秋收東藏】:秋天收穫,冬天存儲。泛指常規的農事活動。

6--【有眼如盲】:雖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認識著名人物,或不識大體。

7--【有福同享】:幸福來共同分享。一百個成語加解釋

8--【七拱八翹】:形容關係不和諧或心情不舒暢。

9--【金風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10--【肅然起敬】: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11--【聖人忘情】:聖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指聖人不為感情所動。

12--【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寧:寧願;莫:不。寧願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願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13--【人琴俱亡】: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14--【太璞不完】:太璞:未治之玉。璞經過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態。舊時比喻讀書人出來作官,就喪失了純潔。

15--【惘然如失】: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像丟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16--【興亡禍福】:興盛和滅亡,災禍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

17--【徒讀父書】: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18--【輕賢慢士】:輕:輕視;慢:傲慢。輕視有才能的,不尊敬讀書人。形容輕狂傲慢,狂妄無知。

19--【福不徒來】:徒:白白地。幸福不會無故地到來。

20--【幸反為禍】:幸:幸運,幸福;禍:災禍,災難。在一定條件下,幸福可以轉為災難。

21--【開懷暢飲】:開懷:心情無所拘束,十分暢快。比喻敞開胸懷,盡情飲酒。

22--【哽咽難言】:因感情激動難以説出話來。形容很傷心痛苦而説不出話來。

23--【心平氣和】:心情平靜,態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24--【大璞不完】:指玉既經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態。舊時比喻讀書人做了官,喪失了原來的志向。

《聊齋志異》野狗:寧為太平狗,莫做離亂人

餘華在其長篇小説《活着》中,表述瞭如下內涵:

對此見解,曾經的我深以為然。我曾經一度覺得小説中的徐福貴,其遭遇太過於悲慘,現實生活中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然而終究我還是膚淺了,藝術來源於現實,而現實有時往往比藝術塑造的形象殘酷百倍。

每個人降生於這個世界,的確無法選擇。但離不離開這個世界,就可以選擇嗎?答案是:“未必。” 有些時候,個人的命運會被時代所裹挾,不僅身不由己,而且生不如死。

《野狗》一遍就有力地印證了那句俗語——寧為太平狗,莫做離亂人。而當我為了更好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從而大量查閲資料的過程中,更是讓我對“活着”有了全新的認識與感悟。

下面,我們不妨一起走進《野狗》,感受一下人們在亂世中掙扎的超強求生欲,以及在滑稽可笑的表象下所掩藏的艱辛、不易、悽苦、悲涼……

《野狗》的故事背景發生於明末清初的一場動亂(起義),即於七之亂。那麼於七何許人也?為何會發生於七動亂?於七動亂的最終結局如何?只有先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更好體會蒲松齡先生想要表達的內涵。

通俗地説,於七是一個富三代、官二代。他的外祖父就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他的祖父於進表,是山東棲霞的大商人(開金礦的),他的父親於可清,是明朝大將。(明崇禎二年,戰死沙場。)於七本人則是明崇禎三年的武舉人。

按理説,在這樣的家世與家境下成長的於七,無論如何也不會與動亂(起義)扯在一起,然而造化弄人,明朝滅亡了。

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值此改朝換代之際,各方勢力為了爭奪紫禁城內的最高權力,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與拼殺。

最終,清軍獲得了勝利。入關後,清政府為了鞏固其專制統治,頒佈了一系列民族壓迫政策,這些政策極大的激起了人們對新政權的不滿。其中尤以“剃髮易服”政策最不得人心,人們的反抗也最為激烈。

由此,矛盾不斷加劇,社會愈加動盪不安。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清政府疲於應付,於是選擇了最為野蠻的鎮壓方式——屠城。

於七動亂(起義)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發生的。這場動亂前前後後持續十五年,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極大地刺痛了清政府那顆本就不自信的玻璃心。 於是清軍在捉不到於七的情況下,為了泄恨,將於七的根據地(鋸齒山、昆嵛山、招虎山、鰲山)內的男女老幼和起義軍,共計十幾萬人全部誅殺。

這就是《野狗》一文,開篇所述的“於七之亂,殺人如麻”的由來。

更多的細節我就不再講述了。清軍從入關到政局真正穩定下來,足足花了將近四十年之久,為了鞏固統治而造下的殺孽(大屠殺)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最為慘烈的大屠殺,莫過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其過程慘不忍睹,其罪行罄竹難書。

迴歸到《野狗》一文。故事的主要內容如下:

於七之亂,被殺的人不計其數。鄉下人李化龍,因躲避戰亂逃入山中,回來(下山歸家)的時候,恰好碰到夜晚行軍的清軍。李化龍擔心被清軍發現而遭致殺身之禍,就想找個地方隱匿。可是找來找去,四周都沒有藏身之所,於是只好鑽進死人堆裏裝作屍體詐死。

待到清軍離開,李化龍也沒敢第一時間從死人堆裏爬出,而是繼續觀察了一會,才決定起身。就在這時,李化龍忽然看見四周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斷頭的死屍全都站立而起,不一會,就像小樹林在風中一樣搖曳而動。其中一具頭已經斷了,但還連在肩上的死屍開口説道:“野狗子來了,怎麼辦?”其他的死屍也七嘴八舌、參差不齊地附和道:“怎麼辦?!”之後,所有死屍都撲哧撲哧的全部倒下,一點聲音都沒有了。夜晚重歸寂靜,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目睹了這一切的李化龍戰戰兢兢地才想爬起來,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只見一個獸頭人身的怪物正在不遠處啃食人頭,並且挨個吸食人腦。李化龍害怕的趕忙將頭隱匿在屍體下面。

那怪物果然逼近,用爪子撥了撥李化龍的肩膀,想吃李化龍的頭。李化龍用力地趴在地上,怪物沒有得逞。

於是怪物將壓在李化龍身上的屍體推開,李化龍的頭就完完全全暴露在怪物面前了。李化龍恐懼至極,趕忙將手放到腰下搜尋,找到一塊石頭,有碗口大小。

正當怪物俯身準備啃食時,李化龍突然一躍而起,大喝一聲,用手中的石頭擊打怪物的頭,石頭則不偏不倚正好擊中怪物的嘴。

怪物疼痛不已,發出類似於貓頭鷹的叫聲,忍着疼痛逃跑了。在逃跑的道路上,怪物吐了一些血。李化龍就地查看,只見血液中有兩顆牙齒,中間彎曲而末端鋭利,長度足有四寸。李化龍把這兩顆牙齒帶回村裏給人看,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是什麼怪物。

不瞞諸位,初讀此文,我竟有一種恐怖之中略帶黑色幽默的感覺。李化龍的遭遇是極其恐怖的,但李化龍滿滿的求生欲卻讓人忍俊不禁。估計那怪物也是懵逼,向來只有自己啃食他人頭部的,沒想到這次竟然吃了那麼大的虧。負痛逃走的怪物想必委屈極了……

言歸正傳,蒲翁這樣的寫作手法到底想揭示什麼?死屍詐屍為那般?這些啃人頭吸食人腦的怪物隱喻何人?“李化龍”的遭遇與抗爭又有何意義?

這些困惑的解答,只能從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中尋求。如前所述,明末清初是一個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時代,亂世之下,老百姓命如草芥。無論那方勢力獲勝,最終遭殃的都是老百姓。

李化龍的遭遇看似特殊,實則具有普遍性。殺人如麻的清軍在夜間行軍,在老百姓的眼中,就像夜行的夜叉,碰到就必死無疑。所以李化龍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找地方躲避。

然而,蒲翁僅僅用了四個字“急無所匿”就營造出一個恐怖的場景。試想一下,深山老林之中竟然連個藏匿之處都無法找到,這是不是意味着山裏的環境已經是一片焦土。在清軍的反覆掃蕩之下,山裏早已成為一個修羅場,堪稱人間煉獄。故而隨處可見的都是堆積如山的屍體,李化龍能夠躲藏的地方也就只有死人堆了。

於七之亂,姑且不論正義與否。清軍如此滅絕人性的報復,讓人不禁感歎,人性之中“惡”的那一面着實讓人不寒而慄。而這種“惡”是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以及如何防止它不再出現,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那麼死屍為何會詐屍且開口説話呢?死屍口中的野狗子是否意有所指?

是呀!在人死為大的封建社會,死無全屍,暴屍荒野已實屬可憐。更可悲的是,死了還不得安寧。 蒲翁借用死屍之口,表達自己憐憫同情老百姓的情感,也用這種隱晦的方式痛斥這些只知爭權奪利卻不顧老百姓死活的上位者。

“野狗子”很大可能就是在隱喻上位者(清朝統治階級)。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只有兩個少數民族最終問鼎中原,一統天下。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這兩個政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自帶野蠻屬性,崇尚殺戮,喜屠城。

同樣是大規模多次數的屠城,為何元朝被罵的少,清朝卻批判的多呢? 我以為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清朝不僅在肉體層面上進行毀滅,而且在精神層面也要實行奴役。

清朝統治階級需要的是順民與奴才,而不是一個個有着鮮明個性的獨立體。故而清朝大興文字獄,實行一系列的文化專制制度。其中八股取士更是在思想層面上牢牢禁錮着天下士人,而控制了士人實際上也就控制了輿論,把控了價值導向。

“野狗子”啃人頭吸腦髓不就是既控制肉體,又從精神層面上思想禁錮嗎? 所以那具頭已斷卻還連在肩上的死屍問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野狗子來了,怎麼辦?

怎麼辦呢?蒲翁沒明説。但我想不妨就像李化龍那樣辦吧! 當一個人已經失無可失、退無可退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應如李化龍一般,暴跳而起,大喝一聲,向不公的命運抗爭。

世上千千萬萬個李化龍站起來了,世道也許就會變了模樣,人間也許就不會再是橫屍遍野的修羅場。

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生長於現今之盛世,可謂此生無悔入華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