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的別稱雅號

肉的別稱,分別有“胾肉”、“臠”、“膾”、“炙”、“膾”等。

據《説文解字》段註記載,供食用的動物肉,可稱作胾肉。“胾,大臠也,謂鳥獸之肉。人曰肌,鳥獸曰肉。”此外,《晉書·謝安傳》中記載,“元帝始鎮建業,公私窘罄,每得一豘,以為珍饈。項上一臠尤美,輒以薦帝。”其中“豘”,指的是豬,而“臠”,便指的是肉。同時,膾、炙、膾三字,則用以代指切細的肉。

肉的別稱雅號

此外,對於一些可供食用的特定肉類,也各有自己的別稱。例如羊肉,在古代可被稱作“毀肉”、“羝肉”、“羯肉”;再如豬肉,在《詩經》中被稱為啄或肩,而由於避諱的原因,明代人們對豬肉的別稱更是層出不窮,有“豚”、“彘”,為了方便稱呼還曾稱其為“萬里哼”;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在古詩詞中人們常稱牛肉為“八百里”。無論是出於文雅的墨客風俗還是民間口口相傳的君王避諱,人們對於文字和語言的精妙探索從未止步,而這些清雅別緻的表達也始終讓人為之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