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和醋能做豆腐嗎

豆漿和醋能做豆腐嗎的答案是:能

豆漿和醋能做豆腐嗎

豆和水1:5(有的説1:6)打好的豆漿,食醋。

準備好盛豆腐的紗布和漏兜;豆漿煮開。點豆腐;點豆腐温度要求一定要85-90度,熄火涼5-6分鐘剛好;食醋要慢慢慢慢倒進豆漿裏;食醋倒入的一剎那,我聞到濃重的豆腐味;緩慢的攪拌,看到有豆花出現。凝固不夠,繼續加醋,攪拌;豆花放好;打包整齊;壓豆腐。

水分壓出來。壓得越多水,豆腐越硬;等待一段時間。

豆腐營養成分是比較豐富的,而且歷史悠久,主要通過大豆製作而成,需要把大豆製作成為豆漿,後期凝固成型能夠變成豆腐,包括多種的微量元素,能夠補充機體所需要營養,也有優質的植物蛋白,很容易消化跟吸收,很多廣大的人們喜愛,是健康的一種食品,不過也需要做好搭配,使豆腐的效果發揮到最佳,能夠清熱潤燥;補中益氣,也可以清潔腸胃,不過有痛風的人羣儘量不要吃得太多,因為嘌呤成分高。

我國是豆腐的發源地。相傳,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就叫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乾,便衝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鹽滷,結果凝成了塊狀的東西,即豆腐花。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興,病勢好轉,於是豆腐就流傳了下來。而豆腐的製作很可能是劉安在組織方士們煉丹實踐中發明的。方士們在煉丹中使用了許多礦物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類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詩人朱熹詩曰:“種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關於豆腐的製作方法,在明代以後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製法和凝固劑的使用作了詳細闡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鹽滷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澱,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氣味甘鹹寒”。鹽滷汁就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溶液;山礬汁是含重水鹽類的礦物,如鉀礬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現今這些凝固劑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吳氏的《墨娥山錄》中有:“凡做豆腐,每黃豆一升,入綠豆一合,用滷水點就,煮時甚筋韌,祕之又祕”。意思是:在做豆腐時,在黃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有韌性。這也是我們現在值得借鑑和研究的。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詩中對豆腐的發明;製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簡明;靈活;形象的描繪,讚歎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