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由來

造紙術的由來是在東漢末年元興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布及敝布、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之前用於書寫的有羊皮、竹簡等,當然也有紙,但造價過高,難以普及。

造紙術的由來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造紙術的由來 第2張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杆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