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是誰提出來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提出來的。出處:《孟子》之《盡心章句下》: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民為貴社稷次之是誰提出來的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譯文:孟子説:“百姓最重要,土神穀神次要,君主較輕。因此,得到眾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諸侯,得到諸侯之心的做大夫。

諸侯危害社稷國家,就另外改立。犧牲已經長成,祭物已經潔淨,能按時祭祀,但仍發生旱災澇災,就另立土神穀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 “民”這個整體,正是由一個個的個體組成,每一個個體都是應當受到尊重,正如當今社會,提倡民主,提倡平等,提倡包容,提倡多樣性。正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一個個體的“民” 與“君”相比,就應當是平等了,因為國君,也是一個個體的民。

因此説個體之民,輕與君是不恰當的。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

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孟子在社會政治的理論方面是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