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蔡倫的造紙術傳下來了

取材廣泛且方便;製作工藝簡單;物美價廉。

蔡倫的造紙術之所以流傳下來,是因為它的取材廣泛且方便,製作工藝也較簡便,且紙張也不易損壞屬於物美價廉。而且因為原有的龜甲、竹片、帛、麻紙等書寫工具都有一定的缺點,而用蔡倫改進的造紙術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又便宜,而且輕便好用,所以就傳承下來了。

其一是技術難度,蔡倫改進後的造紙術,技術難度大大降低,相應的,能夠學會這項技術的人也就更多,流傳下來的概率就更大。通常來講,越是學會的人少的技術,失傳的概率越大。

其二是技術成本,改進後的造紙術可以用樹皮、草根等材料進行製作,對於市場來説,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獲取紙張進行販售,自然會更加傾向於便宜的商品,哪怕這種紙張本身質量稍差,但是比起過去的書寫材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於西漢時期、改進於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為什麼只有蔡倫的造紙術傳下來了

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中國已經有了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脱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脱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脱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