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指的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過年之前喝的屠蘇酒。

在古代新年的時候,有喝屠蘇酒的習俗,每年正月七年級的時候,家家户户會按照先幼後長的順序來因用屠蘇酒,各個朝代的詩人多用詩句來記載這件事,例如“黏黏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指的是什麼意思

王安石《元日》[現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日積月累)中出現,又在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出現]可以視為寫元日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爆竹聲中一歲除,春(或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或爭插)新桃換舊符”,説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當時民俗,在正月七年級時,家家按照先幼後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唐人盧仝《除夜》詩説:“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宋人蘇轍《除日》詩説:“年年最後飲屠蘇(屠蘇酒),不覺年來七十餘”,兩詩都提及長者最後飲酒的風俗。飲酒大概是子夜時分剛剛進入新年的那一刻開始的。屠蘇,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飲酒屠蘇的風俗,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是因為一個傳説,或説是一個故事:“俗説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唐韓諤《歲華紀麗》一《元日》:“進屠蘇”注)王安石詩中的後兩句説,在守夜中,千家萬户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於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户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後蜀始於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改書於紙,演變成為後來的春聯。陸游有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記載。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如“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峯》)的對於日升新日的禮讚,“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干”(《夜直》)中的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態,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對於商鞅政治變法的讚美等,無不如是。

古詩今譯 :鞭炮響轉眼間一年己過, 屠蘇酒暖心房春風吹拂。 旭日東昇,千門萬户是多麼地明亮, 慶新春到處都是新鞭炮換舊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