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名字的來歷

在古代,風箏作為一種兒童玩具日漸風行,有人在紙鳶上加以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聲響,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

風箏名字的來歷

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着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着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着色鮮豔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

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釐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

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衝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

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玩具風箏:玩具類風箏通常結構比較簡單,同時價格也比較低廉,除了娛樂之外沒有其它特殊的功能,但這類風箏分佈較廣,同時造型、花色等方面也是較為豐富的。觀賞風箏:觀賞類風箏比較注重風箏的裝飾工藝、外觀造型、圖案裝飾等,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除了用來放飛之外,也可以作為室內的裝飾品。特技風箏:特技類風箏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風箏,例如:上下翻飛、空中角鬥、一些高難度動作等,有些還可以為科學研究進行各種空中試驗。

實用風箏:實用類風箏是指專門用來完成特定工作任務而設計風箏,例如:空中攝影、通訊、救生、探測等,有些也可以用來充當無線電天線或牽引車船,在某些地區還可能會出現使用風箏宣傳的情況。

關於風箏的來歷

風箏的來歷: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遊戲。

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擴展資料:關於風箏的傳説: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它也起源於中國。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

宋朝的傳説為: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裏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宮。《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南京

武帝的將軍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

風箏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風箏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

“風箏”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風箏”這個名字的確定,應當歸功於南北朝時期後漢帝王漢隱帝時的大臣李鄴,他在宮中曾以線放紙鳶作為遊戲,用來取悦漢隱帝。李鄴在紙鳶頭部安裝了一個竹笛,當風箏飛上天后,風吹入了竹笛裏,便發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而“紙鳶”才得名“風箏”。

關於這個故事,史書中的原話是:李鄴於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

因此,在南北朝時期,風箏大致被分為兩種,一種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而“紙鳶”上裝有竹笛的能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