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賞析

創作背景:

雨巷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發表於1928年8月號《小説月報》上。據戴望舒的友人杜衡在《望舒草》的序言中説,當時代理《小説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

賞析:

《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這位姑娘,她結着愁怨,她家的籬牆頹圮了,她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她惆悵、悽清、太息、迷茫,但她沒有頹唐,沒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麼嫵媚動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沒有低下人的尊貴的頭,像一面旗子一樣地忍受着落到頭上的磨難。詩人在這裏堅持了人的尊嚴和頑強生命力的思想。但詩人對於姑娘是感傷的,他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姣好,但易調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着跪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有時兩顆心靈已經接近於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互相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飄過去,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既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追求。從詩的更深的象徵性意藴看,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轉瞬消失了,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靜的,雨打油紙傘,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客。詩人在這裏表達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

戴望舒的《雨巷》和賞析

賞析:《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

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

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擴展資料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寫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着“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綵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個性的輕柔、憂鬱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參考資料:雨巷-百度百科

賞析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

這首詩的“丁香姑娘”指的是詩人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是作者對於理想破滅的哀悼。但詩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即使自己知道理想不得不破滅,但心中仍然“飄”着希望。

擴展資料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

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

詩裏那撐着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着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不一定能夠具體説出,但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

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裏,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眼前。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之一。因詩作《雨巷》一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雨巷

《雨巷》原文和賞析

     《雨巷》原文和賞析

      《雨巷》描寫了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巷》原文和賞析。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着

      寒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着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着愁怨的姑娘

文學思想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

      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説是純屬個人的哀歎,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裏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述和自裏,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裏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着“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

      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名家點評

      戴望舒的詩《雨巷》發表於《小説月報》第19卷第8號。編者葉紹鈞對《雨巷》的評價是:《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朱湘在致戴望舒的信中,對《我底記憶》頗多譽美之詞,文中高度評價《雨巷》,認為“《雨巷》在音節上完美無疵”,與Poe的Annabel Lee“真是異曲同工”,“在音節上,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無遜色。”

      卞之琳在《戴望舒詩集序》中提到過這首詩,他説:“《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一種迴盪的旋律和一種流暢的節奏,確乎在每節六行,各行長短不一,大體在一定間隔重複一個韻的七節詩裏,貫徹始終。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

      《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醜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

賞析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

      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

      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拓展閲讀:《雨巷》讀後感

      猶記得第一次遇上她的那一天,風輕雲淡。如煙火一樣的三月,轉眼即逝。丁香浪漫的綻開,香味一陣陣撲到她那落淚的臉龐。

      綿綿細雨滴答滴答滴。青石板鑄就的綿長小巷,望也望不上頭。自那一次初遇,我的腦海中裏時刻閃過出她的樣子。撐着油紙傘,念着她那憂愁的眼光,默默地彳亍着,靜靜地追尋着,多期待在這孤寂的雨巷,逢着這名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女孩。

      要不是大家族恩仇,若?]有親人的聲嘶力竭,大家,也許也就不容易有那麼多的苦。也許大家還可以像別的的戀人一樣,在一個馨香的時節結為連理。可現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想象。

      大家,能不能不英勇。那樣就可以軟弱地潛藏在街巷裏,不管不顧別人的閒言閒語,無論別人的指指點點。僅有大家,互相扶着,在這爛漫的小巷裏攜手並肩到老。

      本來了解你已隨爸爸媽媽離開,本來掌握你早已不容易再出?F在這條小巷裏,本來千遍萬遍地告知自身忘了你。早已不可以與你吸氣同一城的氣體,早已體會不上你的氣場。丁香花又開,婆裟的花影裏,你憂慮的眼光在記憶裏裏投射,湮染了舊事的恬靜。假如能,願人生道路只如初見相相逢。

      走在雨落的小巷懷戀你,等候着相逢。

      濕面的,早已分不清楚是降水??是眼淚。

      油傘聚雨,也凝住了我對你的每一次想念。夜漫漫,月落烏啼。

      我好像還可以看獲得,你帶著愁怨向我靠近,默默地吐出來一句――此生君負我,來生亦念君。你太息一樣的目光燒灼了我,我聽見風吹雨打都會悲泣,你靜靜地遠了,遠了。我朝着你的背影,呢喃道,願得一心人,白首相依。

      記着你,記着你丁香一樣的臉龐,記着你的高尚漂亮。

      只恨這些歲月,太匆匆。

      只怨那一條雨巷,夠不可天長地久。

《雨巷》教案

      一、導入

      我們在在前階段的學習中先後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讚》。這兩首詩歌都是屬於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朗讀此首詩,讀完後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結合前兩首詩來談。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説是景物)?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國小、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衚衕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説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源於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鈎,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説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徵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麼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着什麼?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着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説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着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悽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着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藝術特色

      1. 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雨巷》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特色

      可以説《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1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2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着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3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説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閲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4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 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着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覆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3. 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着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湧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