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馬鐙最早出現東晉時期。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馬鐙不是成雙成對的,而是掛在馬鞍一側的單腳馬鐙,它的作用是幫助騎馬的人翻身上馬。

馬鐙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後來經發展變成了現在總是成對出現或懸掛在馬鞍的兩側,供騎馬的人放置雙腳,也可以讓騎馬的人踩着方便上下馬的馬鐙,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它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有鐵馬鐙的替代物“布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西方人在經過東方遊牧民族入侵後逐漸裝備馬鐙,從而誕生了新的社會階級,中世紀的騎士貴族階級。

秦漢時,更加靈活機動的騎兵逐漸取代了戰車。

唐朝,騎兵成為主戰兵種,用在大規模作戰。

唐王朝正是憑藉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等周邊遊牧民族,創造了農業民族大規模戰勝遊牧民族的戰爭奇蹟。

馬鐙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鐙更牢固,不被脱落。

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

馬鐙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衝、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

西晉時有單蹬,東晉十六國時有雙鐙。

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由騎者踏腳的部分,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