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和意義

中秋節的來歷和意義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意義

1、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

2、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3、和諧

中秋慶賀着期待着豐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説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説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