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是什麼意思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是什麼意思

1、正確的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2、就是説對待自己的敵人不要自私,對待恩人要感恩圖報。

3、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論語·憲問》。

4、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譯文:有人説:“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説:“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6、”註釋:①或曰:有人説

10、賞析: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

11、這是説,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麼適宜了。

12、孔子所提倡的“以直報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確面對那些對自己不滿或有抱怨的人。

13、既不能冤冤相報,也不能姑息養奸。

14、書籍簡介:《論語·憲問》為古代文學作品

15、憲問篇出自《論語》,共計44章

16、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17、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18、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19、人物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10、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1、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22、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23、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25、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26、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7、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